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农旅文旅串起来 美丽乡村靓起来

2022-10-28 16:49:58      来源:西部在线

近年来,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在保护、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的同时,重拾水稻种植,发展观光水稻产业,让农旅、文旅深度融合,使游客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前段时间我们的记者走进了龙咀沟村,让我们随他们的镜头一起去看看。

图片1.png

出镜记者 苏丹: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下寺湾镇龙咀沟村举办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下寺湾镇首届“庆丰收 迎盛会”活动。可以看到我身后活动开幕式已经人头攒动,大家聚在一起,共话丰收,共庆丰年、美丽乡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片2.png

下寺湾镇首届“庆丰收迎盛会”活动在下寺湾镇龙咀沟村举行。在龙咀沟村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田翻滚着层层稻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大秧歌在田间地头展开。

图片3.png

龙咀沟村村民 边生富 :今年是农民丰收节的第五个年头,我们下寺湾镇搞的是第一次,希望以后多多地搞这个活动,让农民在忙的时候也高兴高兴。

图片4.png

龙咀沟村支部书记 刘磊:今天是咱们中国农民丰收节,能把这个主会场办在龙咀沟,我也感到很高兴。我们今年水稻种植到150亩,从目前来看长势很好,到10月底肯定有个大丰收。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这个水稻产业做大做强,给每个农民都能带来丰收的福利。

图片5.png

龙咀沟村一直有种植水稻的传统,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面积水稻。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品种老化,加上年轻人大多外出居住,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水稻种植逐渐消失。2021年,村支部书记刘磊考虑到村子里没有主导产业,便决定集中连片试种30亩的高品质水稻,从耕田、插秧、管理、收割都采用机械化操作,效果不错。村民常向春看到试种的水稻获得成功,便主动和村里协商达成合作,共同流转了150亩土地,带头种起了水稻。

图片6.png

龙咀沟村水稻种植大户 常向春:我以前一直在家种玉米,农闲时外出开翻斗车,一年下来收入不怎么样。去年刘磊示范种了水稻,用的全都是工具,不费人力和财力,年底还卖了10万多元,我特别心动,所以今年我和他一起种了150亩的水稻,看到水稻的生长很不错,所以,对年底的收入我很有信心。

图片7.png


图片8.png

龙咀沟陕北好江南风光的再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图片9.png

游客 苏延钢:我们是从抖音上刷到这个地方——龙咀沟,然后过来看看稻、村史馆。没事带孩子过来照照相,串完这个地方之后,确实挺美,逛完以后心情也挺好的。

图片10.png

不仅积极发展观光水稻种植,龙咀沟村还特别重视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文化活动在洛河川一带源远流长,现如今只有龙咀沟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民俗活动。

图片11.png

龙咀沟村民 宋彦兵: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龙抬头的日子,全县男女老小来的很多,这种活动已搞了几十年了。

图片12.png

龙咀沟村支部书记 刘磊:龙抬头预示着春耕时节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经济大力发展,百姓平安喜乐,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着一年中美好的生活。往年村中都会将这个节日看作是十分重大的节日来过,前后几天,村中居民都是争先恐后去参加。

图片13.png

龙咀沟村第一书记 谢易晋: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大量传统农具被现代化工业产品取代,逐渐销声匿迹,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而消弭,到那时,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图片14.png

为保护好传统习俗文化,龙咀沟村打造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龙咀沟村民俗博物馆。

图片15.png

龙咀沟村民 宋启忠:从小生活在这里,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那时候,我们不像现在城里的娃娃们一样有玩具,我们常常偷偷拿着一些家里的农耕用具当玩具耍,没想到现在都收接到了这里。

龙咀沟村第一书记 谢易晋:目前,“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文化博物馆共分为上下两院,由10孔窑洞组成。馆内以农耕文化“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为中心展开,上院主要以展览为主,其中包含了农业用具、生活用具、文化传习所、龙咀沟村党史馆;下院主要以传统窑洞民宿为主要功能。博物馆与水稻田遥相辉映,我们希望,在这里能够让传统农耕和现代农业做个历史的碰撞,能够让年轻一代更能了解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图片16.png

龙咀沟村支部书记刘磊:在未来三产融合的道路上,我们也希望能够将龙咀沟村的“二月二”打龙眼泉民俗文化展现给更多人,特别是转九曲等项目能够常态化设置,让前来休闲旅游的人们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村结合稻鱼稻蟹混养模式的同时,也发展起来了湖羊、山地苹果等产业,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图片17.png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龙咀沟村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利用甘泉大峡谷旅游优势,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时机,彩绘农户围墙,修建稻花小广场、莲花池,实施稻鱼混养,打造民俗博物馆等模式,增加了村民旅游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记者感言:龙咀沟村以农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用农耕文化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我们相信龙咀沟村不仅能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还会带动村民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图文供稿:甘泉县乡村振兴局)


推荐阅读

西安发布第二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7月1日,西安市发布第二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本次推出的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有蓝田县樊家村“人居环境创造资源、筑巢引凤促乡村振兴”、阎良区“两平台三机制”乡村治理等案例。这是在去年发布“西安市首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基础上,盘点全市“三农”工作的新经验新亮点,旨在持续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书写新篇章。西安市第二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遵循中央政策的重要指引方... 【详细】

陕西7部门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 4月12日,省乡村振兴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科协、省工商联等7部门联合召开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视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合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提高站位,深刻理解从突... 【详细】

2021年陕西向乡村振兴重点帮 2月11日,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获悉:2021年,我省向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45.73亿元,占下达到县总资金量的48.13%;实施项目8250个,占项目总数的35.38%。去年以来,我省在国家确定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基础上,确定了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同时选择12个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特色的县,支持创建乡村振兴示... 【详细】

相关新闻